塔城机场开展国庆节前安全教育
三是要作为复旦大学的民主党派成员,还要关注学校的改革和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优秀代表,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模块设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增强培训教育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提高培训对象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对党的知识的学习、对党的理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即便入党之后,也还是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在座谈讨论环节,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校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妇产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儿科医院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与学员座谈,了解学员的入党动机与学习体会,坚定他们的理想与信念。在理论学习模块,培训班共安排了《党章学习专题辅导报告》、《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专题》、《弘扬上医文化精髓,当好上医文化传人,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等4场理论报告,以及张维为教授的视频报告《中国信心》。2016年4月28日-6月7日举办了枫林校区二级党校2016年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6月7日的培训班结业仪式上,首先进行了党史知识竞赛,经过初赛和决赛,最终第四组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小组、第一组基础医学院本科生小组、第三组基础医学院本、研联合小组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和第三名。
本次培训班由基础医学院党委牵头主办,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校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共7家单位联合组织。经过为期40天的系统培训,最后共有81名学员顺利结业。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对话开幕式并致辞。同时,部分中美两国的青年学者作为观察员应邀参加对话。活动还以对奥巴马任期内中美关系的评估和中美关系:展望与建议为题设置了两场圆桌对话,与会的两国学者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坦率、深入和充分的探讨。此次对话活动,聚集了中美两国研究双边关系的一流专家学者。
两国学者围绕中美国内的公众舆论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机构与决策过程、大选与中美关系、中美两国的内部政治经济关系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美方参会代表包括哈佛大学Dustin Tingley教授、麻省理工Taylor Fravel副教授、乔治·华盛顿大学David Shambaugh教授、Charles Glaser教授、康奈尔大学Jessica Chen Weiss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Avery Goldstein教授、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美国亚洲协会Orvill Schell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谢淑丽教授、光磊教授、David Lake教授、Tai Ming Cheung教授等。
据悉,2017年的中美大学智库对话将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举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UCSD-21世纪中国研究项目学术主任谢淑丽(Susan Shirk)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介绍了举办这一对话的宗旨、目标和未来三年的规划。对话的宗旨是搭建中美两国相互研究对方国家的学者尤其是聚焦中美关系研究的学者间互动交流的高端学术性平台,力争经过几年的互动,塑造和形成一个稳定的中美高端学者组成的共同体和人际圈,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相互理解与谅解。中美大学智库对话是中美两国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写入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美成果清单第31条和刚刚结束的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第49条。
6月24日至25日,由我校美国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21世纪中国项目共同倡议发起的首届中美大学智库对话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充分发挥珍贵校史档案的价值,激励更多学子继承和发扬复旦悠久的学术精神与光辉传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座老师们深感档案所承载的厚重的史料价值,体会到档案收集工作的重要性,也更激发了从事档案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学校口述史中心副主任、历史系陈雁教授,历史系文献专家傅德华教授则从不同研究角度对课题开题进行了论证和建议。
继复旦老建筑档案整理汇编后,继续挖掘老建筑里的校史典故。宿舍是重要的校园记忆载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更系统地整理每栋宿舍入住的群体,将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注入朴素的宿舍楼宇之间,追寻复旦园里厚重的历史记忆。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6月17日,举办了一场面向全校专兼职档案员的题为档案的史料价值的讲座。
5月27日,档案馆把握111周年校庆日契机,落实校文化建设委员会专项,通过卿云歌微信平台,启动校友宿舍信息征集活动。配合2016年上海档案日宣传月活动主题——红色记忆、家国情怀、服务民生、时代先锋,复旦大学档案馆以传统的年度档案捐赠仪式、档案课题立项和校庆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系列活动。同时要求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要再接再厉,更积极地征集和收集珍贵史料。课题的启动得到校内相关领域专家的大力支持。启动仪式讨论热烈,大家一致希望课题组能够进一步挖掘校史档案,充分挖掘复旦学人作为革命者和学者的双重品格和内涵,将复旦的学脉传承下去,发扬光大。6月16日,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复旦课题正式启动。
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的经验,举例说明了档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报告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主讲。
此次捐赠人多为复旦名家的后人,包括谢希德校长之子曹惟正,原生物系主任胡寄南之子胡天培教授,著名铁道工程专家、原土木工程系教授马地泰之子马德孚教授,著名法学家、原法学院院长潘震亚外孙潘定民先生,捐赠人还包括厉以明校友后人厉传彬、厉传民,民间收藏家邵磊以及未出席仪式的原校长王生洪、原党委书记杨西光之子杨晓明等。原社科部倪大奇教授介绍了8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学学科的建设和学校的引领性贡献并捐赠了系列教材与专著的档案资料。
金教授以八千麻袋档案的故事切入,生动精要地回顾了中国档案发展的历史。本课题旨在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复旦的学科发展、课程设计、人物贡献、科研成果,形成专题数据库,丰富学校校史档案的编研整理。
6月22日,在年度档案捐赠仪式上,学校获赠珍贵档案及档案资料125卷、件。刘书记向捐赠人对复旦的认同、信任和慷慨捐赠表示了诚挚的谢意,表达了复旦大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并将继续努力做好工作的决心。老校长陈望道之子陈振新教授、国务学院刘季平书记向课题组分别捐赠了望老的个人档案和《国务学脉》口述资料。加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陈列、宣传的工作。
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仪式、向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并致辞。捐赠人深情回顾了档案史料背后的故事,并积极表态将继续整理有关复旦的珍贵档案并捐给学校,因为复旦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教材和《邓小平理论辞典》的编写者、哲学学院余源培教授肯定了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并积极提供研究教学和学生实践方面的线索,为课题拓宽了视野。《资本论脉络》的作者、经济学院张薰华教授介绍了研究《资本论》的心得和复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领域的贡献。
该活动得到广大校友支持,纷纷在虚拟宿舍楼签到,档案馆将持续关注和收集信息,汇入学校文化地图启动仪式讨论热烈,大家一致希望课题组能够进一步挖掘校史档案,充分挖掘复旦学人作为革命者和学者的双重品格和内涵,将复旦的学脉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继复旦老建筑档案整理汇编后,继续挖掘老建筑里的校史典故。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的经验,举例说明了档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加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陈列、宣传的工作。同时要求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要再接再厉,更积极地征集和收集珍贵史料。
捐赠人深情回顾了档案史料背后的故事,并积极表态将继续整理有关复旦的珍贵档案并捐给学校,因为复旦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资本论脉络》的作者、经济学院张薰华教授介绍了研究《资本论》的心得和复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领域的贡献。
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仪式、向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并致辞。学校口述史中心副主任、历史系陈雁教授,历史系文献专家傅德华教授则从不同研究角度对课题开题进行了论证和建议。
6月22日,在年度档案捐赠仪式上,学校获赠珍贵档案及档案资料125卷、件。本课题旨在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复旦的学科发展、课程设计、人物贡献、科研成果,形成专题数据库,丰富学校校史档案的编研整理。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